書的靈魂固然是其內容,但書本的用料、裝幀亦同樣講究,甚至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大眾不曾 留意的故事。人手造書曾是製作書本的唯一方 法,惟機械盛行,令書本與製作環境及閱讀文 化的連結漸漸淡化。不過,香港仍有不少人以 各色各樣的方法,讓手造書重新受大眾關注。
製作講究 中西手造書大不同
手造書的製作非常講究,大至書脊形狀,小至釘裝用線,皆藏有巧思。而不同的釘裝方法亦影響書本的耐用程度。隨使用的物料、釘裝手法及書本外型,手造書分有不同種類,而本港的手造書大致可分為中式和西式, 中式手造書較為軟身,相反西方的書身則較硬,多以硬皮作封面。
為推廣手藝出奇謀 憂熱潮過後被遺忘
為保存手造書技藝,黃天盈嘗試在不同渠道推廣。 她會不時開設工作坊,讓公眾有更多機會接觸手造書。 黃天盈更曾把書本裝幀融入藝術品中,「希望引起人們 對手造書的關注。」

黃天盈認為,近年手造書文化在香港開始有起色, 「幾年前想找些手造書的材料、書籍比現今困難得多。」指手造書的保存和推廣在香港正於開始階段。 不過,她擔憂港人只因一時熱潮而關注手造書,熱潮過後便會再次被遺忘。
細節看出地方文化與歷史
現代為方便依靠機器生產書籍,卻忽略了手造書的文化意義。香港歷史博物館一級助理館長(文物修復) 鍾達志認為,手造書能與製書地點的環境及閱讀文化連結。
正所謂「靠山食山,靠水食水」,古人造書亦然。 鍾達志指造書材料會影響製作書籍的物料,因「造紙的材料必須要在當地可得到。」。以前中國人造紙運用較 幼細的器具,如竹絲所造的抄紙器,故製造出的宣紙較柔軟、纖薄,以此製書,書身亦會較軟。而西方造紙術雖由中國傳入,但材料及造紙器具不同,其抄紙器用金 屬線所造,故其紙張較厚且硬,因此西式手造書較中式「硬淨」。

鍾達志指中式手造書較柔軟,可見中國人習慣豎讀,古人亦喜歡邊走邊讀,「柔軟的書身可以捲起來逐行閱讀,亦方便人拿着」。而西方的人習慣橫讀,故西式手造書多以硬皮作封面,有助「挺起」整版紙,方便讀者閱讀。
機械勝於方便 手造書價值不容取締
機器生產的出現,令人手製造書本逐漸被取代,書籍修復導師兼東華三院文物館文獻修復主任黎鎮英指, 手造書製作需時較長、材料亦較貴,不及機器生產般符合經濟效益,故被商業印刷取代,但他認為手造書手工比機器做的更為精細,一般都較為耐用,是機器做不到的技術,「機器造的書以量取勝,而手造書則以質取 勝」。黎鎮英解釋,只有手造書才能讓書本內頁牢固貼在書背上,「機器造的,放久了便容易與書背分離。」, 因此有人會將貴重的內容編成手造書,有些西方家庭更 會視手造聖經為家傳之寶。
書本藝術工作者黃天盈認為,手造書仍有不可取替的價值。她形容,有些材料如宣紙,由於其紙身較薄, 若交予機器印刷,會容易弄破,故需以人手製作。她又 指,一般廠商不接數量少的訂單,「曾有客人希望送一本小說給他的老師,因此來找我。」,黃天盈亦認為, 人手一針一線的裝幀,更能為書本多添一份情感。
大學裝訂部相繼關閉 新人欠實踐機會

黎鎮英於香港大學裝訂部出身,他認為大學圖書館裝訂部對培育手造書人材舉足輕重,新人要接觸大量裝訂和修復工作,才會熟能生巧。可惜涉及的機器、工具等營運成本高昂,中文大學及理工大學已相繼關閉其裝訂部,只餘港大繼續營運。
從事古書復修需要額外花大量時間研習和累積經驗,亦十分講求修書者的耐性,黎指,有心力入行的人少之又少,他反問記者「讓你選擇,你會不會做?」。 黎亦表示,有意修書的顧客大多對新人缺乏信心,只敢將珍貴的文獻交給經驗豐富的老前輩修復,令新手缺乏實踐機會。

中西手造書大不同
中式手造書:中式手造書多用宣紙,而宣紙紙身薄,只能作單面印刷,因此每版紙對摺後才裝訂。
- 蝴蝶裝:
-中國較早期出現的揭頁書,可讓讀者很快揭到想看的頁面。
-版心(即每版紙的正中位置)向內摺,亦因此造 成有空白版面相間。
-書背只以糊將內頁黏合,容易出現脫頁情況。蝴蝶裝
- 包背裝:
-版心向外摺,每版均能印有內容。
-書背與蝴蝶裝一樣被包起來。除以糊將內頁黏合, 還以紙釘加固,減低脫頁情況的出現。包背裝 線裝:
-可以看到書背。
-版心向外摺。
-線裝書背不會被包起來,可方便觀察書背有否耗損、蟲蛀。而以線裝訂亦比用糊黏合更易修補、重裝。線裝 金鑲玉裝:
-外觀與線裝書的類似,同樣可以看到書背。
-專用以修補破舊的古籍,古籍的部分因泛黃被稱為 「金」;古籍所依附的新紙部分較白故稱為「玉」。金鑲玉裝
西式手造書:西式手造書用紙較厚,可作雙面印刷。
- 法式精裝:
- -書脊、兩角都被皮所包裹。
-書脊為圓脊,有竹節位包裹着穿起內頁的麻繩。
-工序較為複雜,製造時間較長。
-現今較常見於法律書的裝幀。法式精裝
科普特:
-可以看到書脊線。
-書本打開的幅度較大。科普特
記者:陳彥彰
編輯:郭曉韻
原文刊於:新報人 (2017.09.2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