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52Hz出版聯盟成員
左起:kubrick 的家銘和 Amanda、「蛋誌」的 Tiana、艺鵠的 Kaya
後話的何杏園、Mosses 的阿卓、毫末書社的默泉
《Sample》雜誌的葉梓誦、dirty press 的 Albert,以及印象文化的 Hyphen
超越資源共享 促成人脈串連
「坦白講,講錢的話,機票費用都賺不回來呀。」Hyphen 指,「52Hz」成員合力在台北書展擺攤,各單位帶過去參展的書籍雖然賣得七七八八,但扣除成本之後其實所剩無幾。結盟衝出香港賣書,賣書不為賺錢為了甚麼?
「最重要是 connection。」文藝雜誌《Sample》主編葉梓誦(Ernest)指,參展不只場內結識到海外同業,更在於場外推廣香港出版。雜誌早前已寄賣於台北,Ernest 與當地部分小型書店溝通多時,熟知書店風格口味。今次隨著「52Hz」參與台北書展,他帶著文學出版社「後話」的編輯,走訪城內小書店,成功幫助香港同業串連寄賣合作。「一人出版社」的毫末書社創作總監默泉同意,人際連結「不只發生在書展內」;製作迷你書「蛋誌」的天藍(Tiana)也認為帶著「參展商」的身份,更容易與其他同業打開話題,「有些機會平時敲門也找不到」。
「去完台灣,見到台灣人不知道我們是甚麼出版社,但都願意嘗試接觸,讓我更希望向香港推,欣賞自己的本土出版。」Tiana 坦言,政府推動文化不力,唯有由市民自由出手,期望做出成績,再獲政府支持。阿卓同意,聯盟有成果,政府向商業機構都會樂意資助。「後話」的編輯何杏園以台灣「獨立出版聯盟」為例,指聯盟起初也只是幾個出版社的結合,漸漸發展推動,現在獲當地文化部支持營運,是令人鼓勵的例子。
「所以 visibility 是重要的。」Albert 認為,自主出版可見度不高,唯有集結起來才會被人看見。不同組織聯盟合作,各自推出閱讀活動,讓本地文化生態活躍起來,「全民閱讀」自然指日可待。艺鵠有意延續台北書展的經驗,聯合「52Hz」及其他小型出版社在港再辦一次展覽,讓香港讀者接觸到本地多元書種。Amanda 認為,推廣閱讀必須整全考慮。圖書館的存在,前設是書業要存在,「如果出版社無法推出新書,又怎樣推廣閱讀?還是一直翻舊書?要推閱讀文化,不只是圖書館,不能只顧某方面做推廣,而是要考慮整個生態鍊書業如何生存。」
二月底公佈的《預算案》,政府將於未來五年增撥二億元予香港公共圖書館,向兒童及家庭推廣閱讀;並透過教育局、社區伙伴、本地作家和出版界攜手推廣全民閱讀。香港書獎評判的吳美筠上月撰文,質疑圖書館只是推動借閱風氣,「無助書的銷情,無助創作風氣,無助提升閱讀品位」。
如此「無助」,難道在港推動「全民閱讀」如此無望?
「政府的想法太單一了。我不是不贊成圖書館參與,但一個政府實際需要全面思考,要從整個生態鍊去規劃。」從事書業十多年、kubrick 書店經理譚麗雯(Amanda)說。Amanda 指,作者出書目的在於傳播內容。若然,書做好了,賣不出去,讀者接觸不到,根本跟沒做過無分別。出書容易賣書難的年代,kubrick 決定結盟,與一眾本地自主出版單位合作,去年年初組成「52Hz出版聯盟」參與台北書展。
兩年過去,聯盟二度出海,由最初五個發起的出版社,增加至十四個參展單位。出版專長雖然各有千秋,但成員相信賣書不只是賣產品,出版亦不只得「三中商」能做。小型團體,乃至個人,均可憑著自主出版與主流分庭抗禮,道:「商業機制以外,香港出版其實好多元」。
書展不只執平貨的特賣場
作為文化商品,書籍通常透過書店買賣傳播。書店佔有空間,需要繳納租金。編輯、印刷、發行,每一個環節都是成本。做書的人再有理想,也不得不考慮銷情。大型書店精密計算一個書架產生幾多營業額,新書上架檔期非常有限。有人查詢有人買,書本可能「有得留低」,否則普遍兩三個月之後就下架,從此不見天日。一本書的生命或會就此結束。因此,出版社不但透過書店賣書,也會參加大小書展書節,替書籍尋找讀者。
以 kubrick 為例,2003 年首度參與香港書展,攤位逐年擴大、 書種也愈來愈多,卻在 2013 年宣佈退出,不再參展。離場之際,Amanda 接受 MOViEMOViE 訪問,感嘆香港書展猶如年度書籍「特賣場」,不少讀者抱著「執平貨」心理前來,「我們希望書展不單如此,更希望讀者能在書展中擴闊閱讀視野。」與此同時,kubrick 又透過台灣的遠景出版社,以寄賣的方法帶著香港出版參與台北書展。Amanda 親身視察時,發現數間台灣獨立出版社合租攤位參展,於是萌生香港出版社結盟參展的概念,道:「一本書的上架費都要幾千蚊台幣,我們是否可以考慮自己做?」
隨著台灣「獨立出版聯盟」在 2015 年成立,更有規模地推廣閱讀,甚至來港參與香港書展。好幾間香港出版社亦因而認識台灣的同業,並建立起寄賣合作,包括:kubrick、印象文字等。

2018 年參與台北書展的情況
(圖片來源:52Hz出版聯盟 facebook)
聯盟凝聚力量 提高可見度
「但台灣聯盟結構改變,我們再無法寄書參與 2017 年的台北書展,便開始籌劃該怎麼算好。」印象文字的吳國雄(Hyphen)笑言,構思香港自主出版聯盟之初,並沒有宏大目標,純粹「有點傻勁,想做些事,試試新東西」。如是者,kubrick、印象文字、Mosses、文化工房、格子盒作室五間香港出版社聯合參與台北書展,並宣告成立「52Hz出版聯盟」。他們以鯨魚為喻,象徵聯盟帶著多元出版飄洋過海,發出「52Hz」的聲頻,尋找海外有共鳴的讀者。

2018 年聯盟參展單位增至 14 個
(圖片來源:52Hz出版聯盟 facebook)
出版設計藝術書為主的 Mosses 創辦人胡卓斌(阿卓)指,有能力參與海外書展的香港出版社不多,一般比較主流和市場導向。他認為,香港出版多元,但資源不足無法衝出香港,「如果外國人以為那是香港唯一的出版形式,那就很可悲」。以 2018 年台北書展為例,「52Hz出版聯盟」的攤位與香港出版總會與香港印刷業商會合辦的官方「香港館」毗鄰,起著互補不足的效果,有台灣讀者從「香港館」走到「52Hz」的攤位時,嘆道:「原來香港有這些書,好特別」。
今年聯同「52Hz」參與台北書展的 dirty press,其總監張小鳴(Albert)去年亦成立「出版前沿共同體」,聯同另外 16 間本地自主出版社,獲里人文化無償分攤位,打入香港書展。作為「共同體」的召集人,Albert 強調與「52Hz」的定位不同,「共同體」成員的營運規模更細,知名度和可見度不高,連結期望做到資源分享。雖然如此,他笑言聯盟的實際效果有限,但自主出版編輯常常獨身上路,容易孤單寂寞,小小不如意便沮喪,道:「聯盟凝聚力量,令一班單打獨鬥的人能夠走遠少少」。

「出版前沿共同體」的攤位,寄居於「里人文化」之中
原文刊於:立場新聞 (2018.04.0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