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體訪問:藝發局工作室 擴闊藝術家創作空間

香港藝術發展局(藝發局)黃竹坑新址於今年7月正式啟用,位於綜合大樓Landmark South地下高層及5至7樓。新址為機構成立以來首個永久辦事處,並設對公眾開放的藝文場地。藝發局並向本地藝術家提供創作空間,於大廈6至7樓設28間藝術工作室,其中一間用於藝發局的「藝術科技人才駐場計劃」,其餘27間以低於市值的租金出租,支援業界發展。記者專訪藝術空間兩位藝術家租戶,了解他們如何利用工作室拓展創作領域,以及進駐工作室後的體驗。

2.JPG
藝發局新址包括多用途展廳、藝術資訊中心、藝術工作室,以及永久辦事處。

位於6至7樓的ADC藝術空間啟用不久,設備簇新,燈光充足,環境清靜,還設有多項共用配套,如多用途室、洗滌室等。記者踏進其中一間工作室,大樓對面的班納山景致映入眼簾,讓人頓覺豁然開朗。

3.JPG
涵蓋2層的藝術空間設有28間工作室,以及多項共用設施。

租戶黃天盈是本地書本藝術家、策展人及導師。她鑽研手造書工藝,並熱衷於迷你書製作及出版。黃天盈解釋,書本藝術包括在創作中融入書的元素,或以書本作媒介創造裝置藝術。記者留意到桌上放着一個家庭什錦餅乾盒的毛氈模型,小巧別致,在黃天盈的介紹後才得知,原來它是一本迷你書。打開餅乾盒,裏面是一塊塊餅乾「書頁」。「這本書的靈感來自我在祖母家中看到的餅乾盒。老一輩人都喜歡用餅乾盒來收納,我便以餅乾盒的形狀做書,『貯存』兒時與家人相處的點滴。」

6.JPG
黃天盈是香港迷你書協會創辦人兼會長,多年來致力在本地推廣書本藝術。

7.JPG
黃天盈形容,自己與家人相處的回憶如什錦餅乾般五味雜陳,啟發她用餅乾盒的形象做書。

黃天盈的工作室左右兩邊是一列列書櫃,櫃子上堆疊着一摞摞裝滿手工材料的箱子。她指,箱內有紙張、紙漿原材料、供書本裝幀的器具與各式各樣的線,還有她業餘製作模型和刺綉的材料與用具,以及她用來教學的用具。書架上放滿藝術、書本裝幀與設計的書籍,也有她創作的迷你書、模型和繪畫作品。房間的後方還放置着一部小型的雷射切割器。即便如此,工作室依然留有寬裕的走動空間。黃天盈表示,新工作室是她租過最大的個人工作室。「這裏樓底很高,可以縱向儲物,之前有許多用料和書本只能存放在家中,現在可以擺在這裏,隨手可得。我能在此舒適地創作之餘,還能更體面地展示我的作品,讓更多人認識我的工作。」

8.JPG
黃天盈的工作室面積為340平方呎。

黃天盈是推動本地書本藝術的先驅。作為在行內馳騁逾十年的藝術家,她向記者分享在香港租工作室一波三折的經歷。「普通藝術家在香港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室,一般會租用價格便宜的工廈。過去十多年租金升幅厲害,我也不斷換工作室,尋找價格和空間合適的地方。除此以外,在外租用工作室存在許多變數,例如我上一個工作室的業主打算賣盤,要求我立即退租。」相比之下,藝發局的工作室更有保障,「而且新工作室月租加管理費亦非常實惠。」

對黃天盈來說,藝發局的地段也是一大吸引之處。「雖然我住新界區,但我不介意經常往返工作室,因為這裏有巴士及地鐵直達,甚至比我家附近的工廈工作室還要方便。」她憶述,當時沒有接駁住所和工業區的交通,只能步行,但因教學、辦活動時常要搬運材料和器材,十分不便,如在炎天暑月會更難熬。「現在能乘搭地鐵舒服很多,我能輕易在家和工作室之間運送物料,或將物料帶到不同地區展覽、辦市集或者教學。」此外,她形容新工作室有助她擴充人脈:「我以往多在新界和九龍活動,在黃竹坑的工作室有助我在港島區宣傳自己,並結交這邊藝術界的朋友。而且藝術空間標着藝發局的名字,會有更多人主動認識我,尋求合作的人也會直接來藝發局找藝術家。藝發局在場地搞活動時,亦會向媒體介紹藝術空間和租戶的工作,有助對外宣傳。」

問及什麼貼士給予有意申請藝術空間者,黃天盈坦言,申請者不會知道自己爲何獲選,「但我推斷獲選的原因可能與我最近剛辦完的大型展覽有關。」她所指的展覽是香港書本藝術節,是她自2014年起親手策劃的書本藝術展覽,於去年舉辦第四屆。「當時香港根本沒有人做書本藝術,但我很想將書本藝術分享給本地人。既然沒人幫我,我只能自己幫自己。」黃天盈笑言。項目亦獲藝發局資助,黃天盈指資金用來邀請外國書本藝術家來港參展和交流。她認為申請人在計劃書內應展現個人的藝術成就,以及歷來對推動本地藝術的貢獻,才有望脫穎而出。(記者:Ruth、攝影:崔俊良)

責任編輯:副刊

節錄自:香港商報 (2023.11.05)
原文:https://www.hkcd.com/……/2023/11/05/content_8608127.html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